美国媒体援引消息人士透露的信息称,中国军方正在对反卫星秘密系统中的三颗小型卫星进行试验。
华盛顿自由灯塔网援引一位熟悉卫星侦察报告的官员消息称,这三颗卫星发射于7月20日,随后它们在太空中的机动运行一反常规,由此可见中国准备制造太空反卫星武器。其中的一颗卫星安装有能够破坏轨道卫星的伸缩臂。
该消息人士视这些卫星的出现为“美国国防面临的现实难题”。他认为,这三颗卫星是一个整体系统,“安装有操控杆的那颗卫星最令人担忧”。该消息人士还说:“这是中国版‘星球大战”计划的组成部分。
伸缩臂可用于达到一系列目的:打乱其他卫星运行方向或捕获它们。”这三颗卫星还能为轨道卫星提供服务或对它们进行维修。
一些观测近地空间卫星的研究人员最先在个人博客中公布了中国卫星演习的信息。据他们的消息,其中一颗卫星8月16日降低了自己的运行轨道约93英里(约合149 .67公里--本网注)。随后它改变方向,并向另一卫星靠近。据悉,这两颗卫星距离只有100米。
研究人员当时猜测这可能是一场军事演习。
这位美国官员还称,中国有可能在检验该卫星拦截、损害甚至是摧毁轨道卫星的能力。五角大楼尚未就中国卫星的消息做出任何评论。
中国首次对自己的反卫星武器进行试验是在2007年1月11日。那时位于高865公里极地轨道的风云一号C气象卫星被反卫星导弹直接命中摧毁。该导弹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移动式发射装置射出,迎面拦截了风云一号C。文章,原题:中国需要确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
几十年来,中国动用软、硬实力推进影响力和地位,同时阻止外界插手本国事务。其外交政策前提是确保不间断的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于是,中国一方面塑造自己好邻居的形象,另一方面施展力量,让邻国知道谁是老大。
北京的现代地缘政治心理,具有中国人常讲的“韬光养晦”特征。当今中国的全球战略及通向全球霸主之路,是拥抱多极化。总的说,多极化适合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北京在国际上善于静观待变,时机一到,即攫取战利品。
一个明显例子是伊战,中国未参与,却积极追求石油合约,最终赢得大单。但与亚洲国家打交道时,中国奉行的是单极策略,表面上与邻国协作,实际上更希望邻国向其声明或行动看齐。
在北京看来,美国“转向”亚洲意在遏制中国,试图破坏中国在地区的新势力范围。北京和华盛顿均未明确这方面的“核心”利益。北京态度模糊,只表示要确保政治和领土完整。华盛顿同样模棱两可,比如对岛屿之争保持中立。
这就引发了一旦对华冲突美国将如何反应的问题,也升高了任何一方可能浑然不知就越过红线的风险。
北京深知其军事资源的劣势,担忧对美战争的前景。解放军正打造迅速打击美国航母、指挥中心甚至卫星的计划。而对于亚洲,为消除许多国家认为“中国把自己武装到牙齿”的印象,北京正谋求平息忧惧,签署多项合作条约,参与多个论坛,承诺遵守规则,称想成为地区好公民……
中国还善于“创造性解读”所签条约的某些条款——认为某些规则与其国家政策相悖时,往往是“挑樱桃”,选择性地遵守国际条约。
中国的“新常态”,就是直接推进到可接受行为的边界,然后短暂越界,又回撤,如此反复,直到最终为行为确立新常态。国际舞台上,中国可不是初次开车上路的莽撞少年,而是一位精明、老练的谈判家。
尽管能巧妙地影响全球政治和经济事务进程,但在应对某些地区问题时,中国仍笨手笨脚的。
中国不是个资源有限、落后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如何得到。事实上,中国或许能教西方一些处世之道。无疑,这是中国世纪,其军力在亚洲迟早会比美国更强大,不应低估北京影响地区格局的力量。但中国需要最终决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以及希望外界看中国是什么——好邻居还是800磅的大猩猩。不可能二者兼得。